政策调整了园区靠什么招商?
园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
不同类型、级别的园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禀赋条件、发展特征。从园区内部看,需要集中优势、锚定主攻方向;从园区之外看,则要错位竞争,聚力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国家级扬州高新区与省级维扬经济开发区勇挑大梁,以亮眼实绩引来广泛关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8月份,邗江区完成工业开票736.6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其中,扬州高新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66.22亿元,增长13.1%;维扬经开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46.61亿元,增长18.6%。“两园”贡献了邗江区七成以上的工业开票销售,成为区域稳增长的“双引擎”。
当前,在经济运行承压、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广大开发园区普遍面临新挑战:招商引资同质化竞争加剧,项目落地难、见效慢;产业赛道选择陷入“方向焦虑”。传统优势如何与新兴动能无缝衔接?创新投入巨大却难以快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怎么样才可以让“时间的玫瑰”优雅绽放?
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记者近距离观察两座园区的做法和成效,探寻当下开发园区高水平发展的新思维、新解法。
“以前招商引资,带着各地跑,凭地价、税收、补贴,撒出去‘十网’总会捞到‘一网鱼’。”采访中,邗江区一名在招商战线工作二十年的老同志说起“招商经”,感慨地表示“有了‘老三样’,无往而不胜”。
去年,国务院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对各地税收优惠和财政奖补做出明确规定。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明令破除“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当“政策洼地”逐渐被填平,招商新规则倒逼地方招商格局全面重塑,各园区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重新思考“凭什么吸引企业、靠什么留住产业”。
“招商领域的‘内卷’如同‘剧场效应’。前排观众站起,后排被迫效仿,最终所有人都更累,而舞台却并未看得更清。”邗江区商务局局长谈红群说,今后如何避免零和博弈,至少有两个问题要厘清——
谈红群认为,大企业更注重全国战略布局,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则对政策更为敏感,“若企业仅为优惠政策而来,多半是‘候鸟企业’——政策一变,它们可能就会飞走。”
前不久,比亚迪投资邗江引发全国关注。比亚迪落子邗江,看中的是扬州地区丰富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完善的电池产业链配套及广阔的市场潜力。
一条清晰的招商逻辑链由此呈现:真正想要扎根投资的企业,首先考量的是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其次是资源禀赋与市场空间,最后才是优惠政策。
思维一变天地宽。从比拼政策优惠到营造产业生态,这一转变在邗江两个园区的具体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5月,中德(欧)世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产业园开工,不到3个月,3家欧洲“隐形冠军”企业就落户扬州高新区。德国舒尔茨涂料集团负责这个的人说:“扬州项目从考察到落地只用了90天,当地政府的高效服务比优惠政策更有吸引力。”瑞士空气净化器公司负责人则表示:“我们看中的是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和绿色转型机遇,希望能够通过产业园平台更快融入本地产业链。”
解析邗江区“两园”的招商新打法,我们得知,引导基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在维扬经开区,产业基金成为招商新引擎。总规模40.35亿元的“基金矩阵”正在精准发力:明皓产业基金引荐的康盈半导体项目今年正式投产,知来基金投资的博理新材料项目已形成开票,并准备上马二期项目。
“基金不仅带来资金,更带来专业的项目研判能力。”维扬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周子颖介绍,更令人惊喜的是基金招商带来的“葡萄串效应”——今年以来,维扬经开区通过产业基金招引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
“产业基金招商的成功,引发了一系列‘跟随效应’,如同葡萄串上的颗颗果实,虽小却众。”维扬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仇震表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好项目落地成势,可完全做到“双向奔赴”。
金秋时节,走进扬州高新区、维扬经开区,一个个项目工地、一辆辆物流车辆都在述说:这片热土正澎湃着奋进实干的热潮。
“喜新不厌旧”,不断引导存量项目强链补链。记者梳理发现,今年邗江区“两园”招大引强、增资扩产的清单中,不少都是早已扎根园区的“老朋友”,他们在园区大幅追加投资、扩充产能。比如,罗思韦尔电气凭借与中兴通讯的紧密协作,瞄准汽车电子研发和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比亚迪邗江基地则加速技术迭代,DM4.0 IGBT模块正向5.0版本升级。
在不少地区还在为产业同质化竞争所困扰时,邗江区南北“两园”则展现出足够的战略定力: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而是深耕工业母机(机械装备)、微电子、生物医药三大赛道,在细致划分领域打造无法替代的竞争力。
在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每天有1.5亿只功率半导体器件下线。这家企业不仅成为小米、比亚迪的供应商,其功率二极管更是全球市占率第二。
扬杰科技的异军突起,是维扬经开区在半导体赛道上“精准卡位”的缩影。周子颖说,维扬经开区以“链式思维”打造微电子产业园,汇聚了30余家关联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今年1—7月,半导体产业实现开票增长31.4%。
在丰尚集团“黑灯工厂”里,机器臂自动上下料,无人货车穿梭运送成品,全流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通快金方圆投入2000万欧元升级智能数字控制机床产线;扬锻公司依托德国舒勒技术,研发出冲压节拍领先的3500吨压力机,产品远销广州、上海乃至英国。国外企业不约而同“押注”扬锻的智能化,正是因为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设备等对高端装备的刚性需求。
赛道选择的背后,是园区对产业趋势的清晰洞察。维扬经开区聚焦半导体,源于其对“新能源、工业控制等领域刚需器件年增速7%—10%”的判断;扬州高新区发力智能装备,则是对“工业母机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的共识。
“两者虽路径不同,但都避开了‘大而全’的盲目扩张,转向‘小而精’的纵深突破。”邗江区工信局局长张群说,既然认准了“朝阳赛道”,就要笃定、笃信,坚定走下去。在这场产业赛道的竞逐中,邗江区南北“两园”不追慕风口,而是因地制宜、深耕优势,让“压舱石”产业焕发出“新引擎”动能。
有人说,一流园区的辨识度,是企业在创新道路上“嗷嗷叫”的精气神。邗江人深谙此理,他们激励企业加快融入国家战略,勇攀科技珠峰,打造鲜明辨识度。
眼下,全球船舶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江扬电缆没有盲目追求全品类扩张,而是聚焦船用电缆这一“国之重器”的关键环节,成功研发出通过辐照改性的舰用电缆,其电磁屏蔽性能打破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50%。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正是园区推动企业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创新坐标的缩影。
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迈安德集团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粮油设备制造端,而是联合江南大学打造全国首个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进军合成生物装备这一拥有30万亿美元市场蛋糕的新赛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评价说,这种跨界合作“打破了食品机械制造产业的天花板”。
全球食品机械制造“巨无霸”丰尚集团以世界“灯塔工厂”标准建设“黑灯工厂”,瞄准工业母机智能化,策应国家战略需求,在细致划分领域打造出了无法替代性。
企业创新布局的背后,是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契合。当国家《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设定2027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硬性指标时,邗江区“两园”已提前布局:在高端装备、半导体、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打造智能生产、数字孪生、AI质检等标杆场景,年内形成10个人AI应用示范场景。
“园区创新不能停留在技术模仿层面,而要通过追赶、伴随,最终实现领跑。”邗江区科技局局长王文军表示,园区企业这种创新路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关键领域争“第一”,在特色领域当“唯一”。
目前,邗江区“两园”在功率半导体芯片及器件、锂电池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发展的首家“技术策源地”落户迈安德;硅光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全国第一条OPA全固态硅光芯片中试线;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家倾转旋翼飞机设计研究院进入实体运行阶段,未来将为我国应急救援、森林灭火和低空经济提供高性能的高速倾转旋翼飞机……